江溪中文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 第六十三章 科學家們(3)

      第六十三章 科學家們(3)

          

          艾森斯坦,1823年4月16日出生。而就是這樣一位年僅22歲的小伙子,成功在弗蘭茨的《科學》雜志上將整個歐洲的數學界震驚到啞口無言。

          他用一共二十五篇文章,討論了二次和三次型、二次剩余的互逆定理、雙二次剩余的基本定理及關于橢圓函數和阿貝爾函數的注記等。

          尤其是雙二次特征互反性定理和三次反轉定律的證明,并發現了二元三次方程的最簡二次協變量是它的黑塞行列式,直接駁倒了整個歐洲數學界。

          不過雖然艾森斯坦的發現很偉大,但是維也納皇家科學會卻有些犯難了。因為這個家伙的成分實在太有問題了,猶太人、新教徒,并且來自普魯士。

          他幾乎是把奧地利帝國討厭的buff全都疊滿了,不過弗蘭茨倒是覺得無所謂,偉大的科學發現不該被政治成分所埋沒。

          而且把這位艾森斯坦列為《科學》雜志的數學獎獲獎人毫無疑問會引起巨大爭議,這種爭議會帶來巨大的傳播效應。

          它可比弗蘭茨設立的百萬弗羅林大獎的宣傳效果要好得多。

          它既能體現《科學》雜志評獎的公平、公開、公正,同時還能宣傳一下奧地利帝國的學術環境,畢竟奧地利帝國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都是專制和落后的代名詞。

          這種名聲通常不會帶來直接的優勢或者是劣勢,但是它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本國國民,甚至是中立方與敵對勢力的認知。

          同時也是對奧地利國內學術界的一種反向激勵,雖然科技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已經有不少人有了“奧地利的科學技術世界第一”的離譜想法。

          弗蘭茨還是覺得讓這幫人清醒一下比較好,畢竟固步自封和目空一切可要不得。弗蘭茨相信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而不是靠資本剝削。

          雖然此時弗蘭茨就是奧地利帝國,乃至整個德意志地區最大的資本家、地主、以后還可能是官僚和皇權代言人。

          另外所謂的“百萬大獎”不過是個噱頭,實際上是有多個獎項總獎金為一百萬弗羅林。

          但這種文字游戲還是挺好用的,畢竟哪怕到今天也是博眼球的利器。

          即便是十萬弗羅林對著那些大學教授來說也有著非凡的吸引力,歷史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年薪通常也不會超過600弗羅林,一些知名教授的年薪也只有1000弗羅林。

          一位普通教授想要賺十萬弗羅林,哪怕是不吃不喝也需要166年時間。

          其實同一時期法國教授的年薪也差不多,通常在1000到2000法郎之間(這里用的是書中的兌換比,1弗羅林=2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