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描寫張三的小說 > 第二百二十五章 束仁于法

      第二百二十五章 束仁于法

      話說又回來,北宋這一批文官天團,其實也可以說是儒家最后的閃光點,后面就真的是一塌湖涂,儒家思想完全成為一種統治工具,失去了理念。

      但也不得不說,即便如此,現實離儒家的終極目標,還是相差甚遠。

      最終還是敵不過人性。

      人性就還是需要律法來限制。

      故此張斐引入慈善機構這個概念,其實就是要將藏富于民的儒家思想給束縛于律法之內。

      你們嘴上天天說,共治天下共治天下,行啊,朝廷就先給予你們免稅權,接下來就看你們的表現。

      你們要不承擔責任,那就是屬于違法行為。

      但是這又與趙頊的理念,差了一丟丟。

      皇權呢?

      富國呢?

      趙頊很是委婉地說道:“如果他們都將錢捐入這里面,朝廷就收不到稅錢,如今朝廷財政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張斐笑道:“方才我不是說過么,這慈善機構也是需要經營的,這就是一門買賣,既然是買賣,就是需要與人交易,這該繳的商稅還是要繳。”

      趙頊聽得眼中一亮,對呀!可以從別得地方,將這錢收上來。

      張斐又道:“這其實也正符合朝廷將重心轉移到商業上面的政策,就不要再犯農稅的錯誤。

      另外,如果各州縣,都建立起這種慈善機構,那么在賑災方面,也是可以給朝廷提供極大的幫助,如果事事都必須由朝廷統一調配,這耗損是大得不可想象。”

      關于這一點,張斐與王安石的理念就有很大的出入。

      王安石是希望中央控制一切財富,然后由中央統一調配,但是張斐認為,就目前的交通環境,中央想要做到統一調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好還是培養各州縣自救的能力,朝廷給予輔助。

      趙頊非常認同張斐先商后農的政策,在農稅方面,朝廷所能發揮的力量是很有限的,這盤棋實在是太復雜了,剪不斷,理還亂,就不如另辟蹊徑,又問道:“那你如何讓他們愿意將錢捐入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