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了解的信息足夠多,朱元璋才自信有更多的把握改變大明的未來。 加重商稅,官員培養、胥吏容易做大,增補大明律缺乏的地方。 “爹,其實王布犁說的科舉取士確實存在問題。” 朱標對于這幫官員也是失望的。 父皇本想著用科舉求賢才為他所用,結果這幫人都是文章寫的漂亮,并不是那種會實事的人。 處理政務上都他娘的是廢物,反倒是結黨營私個頂個的拿手。 故而朱元璋心中一直都有個暢想,利用察舉制修正一下。 他希望用新的察舉制優先考察人才的德行,將文章放在后面。 但是,察舉這種古老的大漢取士手段,對皇權來說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弊端。 皇帝只能給與一個模糊的概念,具體怎么操作,還得看下面推薦人的喜好。 這也就意味著推薦者與被推薦者之間很容易就形成親密的恩主和門生關系。 四世三公可不是鬧著玩的。 他們這種關系網及其容易轉變為軍閥。 袁紹、袁術二人便是這般。 朱元璋才不愿意這樣做,但又沒有什么良好的解決人才的辦法。 或者說朱元璋已經意識到這樣做的危機了。 朱元璋啟用察舉制,自然是要讓手底下的人去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