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大唐辟珠記 > 160 第 160 章

      160 第 160 章

          這尊菩薩像的首飾、衣裝、神態都與蟾光寺壁畫上的觀音極為相似,只是法身塑金,看不出指甲是否染紅。即便韋訓從未見過貴妃,也能聯想到二者之間的關聯。

          寶珠憶起母親在世之時,節日晚宴上偶然作這般打扮,宮人崇敬禮拜,奉若神明,皇帝愛稱她為觀音娘子。這尊佛像面容絕美,體態婀娜,雖五官有些差別,但容光風度神似她當年。長秋寺觀音的盛名已經流傳百年,母親去世時春秋不過三十七歲,難道天下竟有這般巧合?

          她沉思不語,繼續打量,蓮座上除了豐盛的貢品和香爐,還擺著幾個三彩陶俑。人俑塑成童子模樣,面容清秀,憨態可掬,甚是惹人喜愛。

          十三郎雙手合十拜了拜,嘀咕說:“這位菩薩不僅是藥師觀音,還兼任送子觀音嗎?”

          旁邊有個老婦聽見,見這小沙彌眉目端正,親切可愛,便和藹地對他說:“這可不是求子用的人偶,而是歷屆觀音奴的化身。你瞧這蓮臺上的人偶有六女一男,倘若是求子,那不應該擺滿男娃娃嗎?觀音奴巡城之后,身份就與凡人不同了,化身成為侍奉觀音的童子與龍女,供奉于此處,同受人間香火。”

          佛教教義之中,觀音與其他菩薩一樣,原本并無性別之分,前朝的圖畫造像還有不少蓄須的造型。佛教在中土廣為流傳之后,為窮苦百姓帶來心靈慰藉,其中婦女所受苦難尤為深重,便期望有一位具備母性慈愛光輝的女性菩薩保佑自己。

          在信徒廣泛的渴求之下,女相觀音越來越多。扮演觀音的觀音奴有女有男,女多于男,正是這一心態的體現。

          寶珠數了數陶俑,問道:“這里有七個人偶,我聽說巡城是洛陽自魏晉以來的傳統,難道只有七名觀音奴參與過嗎?以前的人偶哪里去了?”

          那老婦支支吾吾地說:“多年以前,是抬著這座觀音像巡城,只是那一年……”她說到此處,突然噤聲,趴在蒲團上磕頭去了。

          寶珠在人群擁擠之中,只覺胸悶氣短,心煩意亂,遂向著大殿邊緣緩緩走去。忽然瞥見剛才在角落里入定的斷塵師太站了起來,與兩名男子爭論著什么,其中一人,正是昨日在金波榭遇到的行會首領申德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