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穿梭機故障,滯留古代當農民 > 第73章 秋來農忙,歡天喜地大豐收

      第73章 秋來農忙,歡天喜地大豐收

          杜貞念立馬想到老家朔陽府也有很多這種樹,而且京城也有。

          考慮到蠟燭的價值,幾個人又成群結隊地去了私塾,跟宋夫子將此事說了一遍。

          劉禮夏正在私塾跟宋夫子討論作坊擴建的事,也聽了一耳朵。

          宋夫子聽完,當即就寫信,準備寄回朔陽老家和京中的堂哥,也就是杜貞念外祖。

          這等關乎到國計民生的事,要是能成功,全國各地都采用烏桕子做蠟燭,可是大功一件啊。

          不過劉小冬明確說了,這事要等烏桕子成熟之后試驗出來才作數,而且要是成功了不能說是她做出來的。

          眾人無有不應,宋夫子也覺得她一個十歲的小孩子,萬一真出了名或許不是好事一件,最后只決定一切等試驗出來再考慮。

          又做成一件大事,劉小冬感覺自己的身體都輕松了許多,每天走路都飄飄然的,上課練字也越來越有感覺。

          沒過多久,房家洼迎來了開荒后的第一個秋收。

          去年年底開出來的那片蘆葦灘,今年分別插了秧,套種了大豆和麻。

          秧苗也是第一次使用旱地育苗移栽法和插秧法。

          眼看著今年的水稻肉眼可見地茂盛,比撒種法的稻谷穗要垂一些,大一些,房家洼眾人就高興地合不攏嘴。

          老劉頭和村里的其他幾個老頭子商議后,選在了九月初七這一天開鐮,于是房家洼眾人便一齊收割水稻。

          雖然開了荒,但地卻還是不多,四天時間,水稻全部割完,然后脫粒,晾曬用了六七天,到下旬,水稻全部稱重入倉。

          石大,劉樹一群人稱完各家的稻谷,按田畝和栽種方法折算后,被這些數字驚呆了。

          插秧法每畝地平均能收三百一十斤稻谷,比撒種法多了近五十斤。

          當然,這里面不光是種植方法的問題,還跟農家肥料的充足和開荒地的原本就肥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