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穿梭機故障,滯留古代當農民 > 第160章 經驗起手,老面酵發面教程

      第160章 經驗起手,老面酵發面教程

          一般,三斤的面用老面酵子發好后,需要用到的堿片為成年女性的大拇指指甲大小的堿片兩塊,再混合小半碗溫水,攪拌融化后在每一次揉搓面團隊時候逐步加入,直到把堿水加完,全部揉進發好的面團里為止。

          而堿水揉面,王冬麥也是掌握了一個做法,那就是用四個手指全部沾滿堿水,和面三次,面團將手指上的水全部沾掉,再如此重復第二次,直到所有堿水都揉進面團里為止。

          當然,無論是第一次用老面酵子和面,還是第二次加堿水的時候揉面,或是第三次正式地做饅頭,接觸到面的雙手都是必須用溫水徹底洗干凈的。

          不光劉小冬如此要求,王冬麥和趙來英教村里其他人做面食的時候也是如此。

          人的兩只手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地接觸東西,吃喝拉撒睡,農活家務牲畜作坊,基本都是靠雙手,可想而知,這雙手會有多臟,所以,做飯的人的手是必須干凈的。

          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為防萬一,給宋若梅的老面酵子發面方子里還是詳細地要求了,和面的手無論如何都要干凈。

          不然手上殘留的很多看不見的臟東西會破壞酵頭的活性,這樣會導致發面不成功。

          當時王冬麥在教村里人做饅頭時,就有人問,既然老面酵子能直接發面,為何還要重復在發好的面里加堿水,又把發好的面揉硬,直接用發好的面做饅頭不好嗎?

          王冬麥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讓人直接做了兩份饅頭對比。

          等結果一出,眾人不得不感嘆加面堿的重要性。

          加了堿水的面團,經過二次發酵一刻鐘后再蒸出來的饅頭,可以說是各個膨大白凈,按上去軟乎乎的。

          而沒加堿水的又沒揉搓的面團,蒸出來的是發黃的都是面疙瘩塊。

          結果顯而易見,雖然大家不知道這里面的知識,但作用肉眼可見,眾人不得不信服王冬麥。

          當時王冬麥回家后跟家人說起時,還在夸贊劉小冬有先見之明,讓她在被別人問到加面堿道理的時候,不過多解釋,直接做一組對照饅頭就可。

          這樣直觀的結果展示,是最好的教學例子。

          劉小冬說過,加面堿是為了中和掉面團發酵產生的酸。

          因為老面酵子跟腌酸菜一樣屬于發酵食品,這類發酵食品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酸味,面團發起來也是如此,而老面酵子在和面時候散發出來的香味和一點酒味,其實就是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