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9】南北朝的烽火里,蕭衍從蘭陵蕭氏的玉階走向金陵的金鑾,掌心“武”字紋暗合《周易》龍象,卻在佛國與人間的裂隙中,將一生寫成仁慈與暴烈交織的傳奇。作為“竟陵八友”之一,他目睹南齊皇室血腥,以“仁”字旗起兵,破郢州、受禪建梁,開創“天監之治”:斷士族世襲、興太學寒門、筑鐘離霜甲退魏軍,將南朝推向文化與軍事的巔峰。然而,當他在同泰寺四次舍身,以億萬銀錢贖取佛國幻象時,卻看不見蕭宏的貪墨在功德簿上積成血痕,看不見侯景的狼頭匕首在降表后閃爍寒光。侯景之亂如驚雷劈開金陵,臺城斷糧的三百日里,他困守凈居殿,聽著叛軍剝取佛像金箔的錘聲,終于在索蜜不得的“荷荷”聲中明白:手中佛珠串起的不是眾生平等,而是宗室驕縱與門閥回潮的鎖鏈;筆下《斷酒肉文》護不住百姓的炊煙,只換來面制牛羊在供桌上被野鴿啄食的悲涼。從“廢昏立明”的英主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亡國之君,蕭衍的一生是南朝士族政治的縮影:當“仁”字旗化作佛寺的金粉,當“武”字劍淪為權臣的工具,他用八十六年的光陰,在太極殿的龍椅與同泰寺的蒲團之間,刻下了一個帝王最殘酷的覺悟——佛國虛無,民心才是真正的往生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