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從上海灘崛起的百年豪門 > 第172章 準備建婚房

      第172章 準備建婚房

          陸元臺一聽,頓時也明白老板的意思了,他便說道:“如果不建高檔公寓,那么可以建五層小洋樓,這樣分層出售沒問題,還能最大的利潤化。”

          這個年代的工務局,對建筑的要求只有必須是‘注冊建筑師’設計之類的條件,對于你建多少層,建的密度多少,這類沒有具體的規(guī)劃。

          而‘洋房’可以是2~3層,也可以是4~5層,但最高就是五層。

          陳光良說道:“五層倒是不必,畢竟太高,還是按照四層來建。7畝地皮,也可以建個22幢樓,有88層。按照高檔洋房來建,我們也能獲利很多。”

          地段如此好,賣8000大洋一層以上不是問題,那么可以賣出70萬。

          地皮當初就了10萬大洋而已,當然現(xiàn)在至少是20萬大洋。

          建筑費和稅費、利息費等,就算20萬,也還有足足30~40萬的利潤(地皮成本的算法),還能空出3畝多的土地。

          陸元臺隨即說道:“好老板您對園別墅有沒有什么要求?”

          雖然建議都沒有采納,他也不放在心上,反而詢問老板對別墅的要求起來。

          “嗯,我比較注重隱私和安全,建筑面積不需要太大,建個三層的鋼混結構,總建筑面積在1000多平方米出頭即可,主要是院子可以留大一些。建筑成本方面,不要超過10萬兩。”

          太過奢華也沒有必要,稍微檔次高點就行!

          陸元臺點點頭,說道:“嗯,晚一點我去尋以為知名建筑師來打造,10萬大洋以內也是可以很有檔次的。”

          其實這個時代的建筑造價,可謂是天上地下的差距,如果是進口材料,那建筑費就是天上;如果少量用進口材料,而使用本地的材料,則價格會比較平民化。

          例如1919年,嘉道理原先在今黃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為救被困屋內的家庭女教師而喪生。嘉道理悲痛欲絕,為避免觸景生情,帶著兩個兒子去倫敦暫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師拉漢·布朗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卻不知格拉漢是一個有名的醉漢,常常是喝足了白蘭地后對圖紙大抒豪情,結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座大理石宮殿。

          結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時,看到的是“一幢宮殿式的建筑和一個爛醉如泥、正躺在醫(yī)院里的布朗”,而管理這幢園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個傭人,更讓他吃驚的是,承包商寄來的賬單上竟是高達100萬兩白銀的天文數(shù)字,按當時米價折算,可買大米5000萬斤,足夠14萬人吃一年。別墅以巨額的白銀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這畢竟是一座美麗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歡這幢建筑。

          陳光良不想去攀比這種,畢竟不是永久性的住宅,完全沒有浪費太多的資金。

          十萬以內的建筑費,再加上價值六七萬的地皮費(還會漲),算下來也是近20萬的投資了。

          本身‘威海路’這幅地皮,就可以為他帶來30~40萬大洋的利潤,如今他的也不算多。

          這樣一來,陳光良僅剩下霞飛路的20畝地皮,如果來不及開發(fā),他打算明年(1930)賣出去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