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的隱喻、空間的區隔、尊嚴的崩塌,在這一刻匯聚成一聲悶響。 這既是個體的宣泄,也是時代的悲鳴。 這種將社會批判融入類型敘事的能力,讓我想起當年看《教父》時的震撼。 原來深刻的主題不必靠說教。 沈良證明了一件事,商業片也可以是載著現實重量的火箭,在娛樂的軌道上飛行。 他用這種方式把對階級的思考送到了更遠的地方。 …… 走出影院時,柏林的雨還在下。 但沈良的鏡頭已經在我心里鑿開了一扇窗,讓我看見第六代導演從未抵達的疆域。 他的電影不再局限于個體的傷春悲秋,而是將鏡頭對準了更廣闊的社會結構。 《寄生蟲》可以是韓國故事,也可以是日本故事,美國故事。 …… 當金基宇在幻想中買下豪宅,那個與開頭呼應的空鏡頭突然變得意味深長。 沈良用這種殘酷的浪漫告訴我們,階級的高墻或許永遠存在,但電影結束的留白,又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一如那捉摸不定的未來。 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可以是凋零,也可以是新生。 …… 我曾對年輕導演的崛起抱有過復雜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