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婉拒
可是落到現實,演員到了摯愛逝去該哭的時候,哭不出來怎么辦?
是的,摯愛明明沒有死,真的哭不出來!
哭不出來只是表象,最根源性的問題,是演員沒有體驗到角色的情緒和內心世界的變化。
體驗是斯氏體系的核心,也是最為人詬病的一點,盡管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斯氏對此進行了完善,也就是徐容現在經常用到的外部行為引導,但是這種技巧對于演員天賦的要求卻高的離譜。
而方法派給出了較為簡便的解決方案,情緒記憶和情緒替代。
愛人沒死過,那總應該體會過親人離世或者心愛的寵物死亡的悲傷,要是還沒經歷過,總經歷過考試沒考好或者欠債等諸如此類難過的事情,那就拿過來,進行替代。
情緒記憶和情緒替代的引入,將塑造角色變得更加簡單,但于此同時,也失去了本應有的精確性。
至此,國內的表演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斯氏體系的核心,體驗。
但是情緒記憶和情緒替代實在太好用了,這個技巧將表演的門檻大大降低,變成了多數人都可以從事的職業。
有利自然有弊,缺失了體驗的基礎,小品、體驗生活更是無從談起,在難以琢磨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情況下,小傳也必然會出現偏差。
徐容平時一般不會使用情緒替代,只是在《紙醉金迷》期間使用過一次,因為愛人死去和親人死去的表現形式,即使同樣是悲傷,同樣是哭,但是細節上也必然不同。
這也是先前拍攝《潛伏》時,他寧愿讓人等著自己,也不勉強去拍的原因。
在忙碌的拍攝當中,十一月悄無聲息的過去,有人離開,也有人來。
何正軍瞧著徐容戴著耳機,盯著劇本,口中念念有詞,問道:“干嘛呢?”
徐容將耳機摘下,合上了劇本,問道:“拍完了?”
“沒呢,副導演在幫群演找情緒。”
何正軍點了根煙,在他旁邊坐了,拿手朝著片場的方向揮了揮,問道:“對了,那個叫吳繡波的你認識不?”
徐容搖了搖頭,道:“不認識,演哪個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