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從李元芳開始 >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會議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會議

          內侍們將十二個圓形杌子搬上,群臣齊齊謝恩,看到李彥坐在了御案后面,才坐了下去。

          與總教頭時期相比,這位燕王殿下越來越有威嚴,如盧俊義、花榮等人已經不再稱呼兄長,卻又沒有覺得彼此間一下子變得生分疏遠,反倒有種順理成章的感覺,此時坐好,等待這位閱覽。

          群臣們知道,這位在太學時就展現出過目不忘的本事,更是博聞強識,看起奏章來飛快,并且完全不是一目十行,而是將內容了然于心。

          而李彥也對奏章有所要求。

          曾經向太后就告誡過趙佶,文臣有時候會使壞,將奏章寫得文字艱深,典故重重,晦澀難懂,為的就是讓君王看得頭暈腦脹,不自覺地將權力交托下去,不止是宋朝,每朝都有類似的事情。

          但奏章過于繁瑣不行,太過簡略也絕對不行,因為那往往是結論,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數據支撐,細節詳略。

          如果只看結論,那要奏章做什么呢,各部門辦事便是……

          所以奏章其實是極為考驗官員水平的,如今燕國初建的政府班子,就展現出了參差。

          位于第一梯隊的,無疑是中書省的三位。

          蔡京自不必說,本就輾轉各部,對于政務極為老道,作為目前唯一的宰相,六部的情況總能被他以最精要的文字概括出來,如果趕時間,甚至只看他的奏章,都能對于目前的局勢有所明了。

          而朱武和吳用起初也有心這么做,但很快發現,自己在這方面遠不及蔡京的水平,就開始揚長避短,具體到專項的重大事務中。

          所以單單閱覽這三位的奏章,既能看到朝廷的大局,又能看到關鍵事務的具體處理方針,最是舒服,中書省之位,他們是完全合格的。

          第二梯隊的則是李格非、盧俊義、花榮、時遷、柴進、凌振、裴宣。

          在各自專業的領域里,做得都合格,奏章上言之有物,也能讓李彥迅速了解情況。

          第三梯隊則是丁潤和高俅。

          丁潤的問題是他可以做兵部的事,但是樸實無華的文化素養,使得他不會寫奏章,以前皇城司根本不會考慮向皇帝遞奏章,頂不死入宮面圣問幾句話,開封府判官時也不需要寫,有權知開封府的頂頭上司在呢……

          關鍵是魯達和楊志作為丁潤的副手,也不會寫,偏偏這三個大老爺們脾氣都挺倔,覺得讓其他吏員幫著寫很丟臉,就硬憋,雖然沒到三天憋出六個字的地步,但奏章的質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