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會議
對此李彥表示,書院的進修,還是任重而道遠。
高俅的基礎,則是所有人里面最差的。
幸運的是,他從辭官后的學習內容,已經不是書畫金石、詩詞歌賦、相撲蹴鞠,而是轉向真正的文治,提升處理公務的水平,為此連蹴鞠都丟下了,唯獨這點有些可惜
不幸的是,吏部尚書的工作確實很難。
所以每本奏章,都能看出這位的進步,但橫向比較,在重臣里面又是毫無疑問地排在末尾。
令李彥欣然的是,高俅拿出了當時討趙佶歡心的勁頭,如今埋頭撲在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
如果完全不是那塊料,還不思進取的,君王硬要升為高官,要么是揠苗助長,要么就是禍害朝綱。
武則天和武氏子弟就是最佳的例子,武承嗣、武三思那樣的蠢材也能成為宰相……
李彥自然不會犯那樣的錯誤,給予高俅的,是施展抱負的機會。
曾經靠蹴鞠上位的幸臣,能硬抗十二塊金牌,成為光復燕云的大功臣,那為什么這位大功臣,又不能提升自我,成為勝任職權的吏部尚書呢?
當然,李彥愿意等高俅的水平慢慢追上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在政權初期,但凡重大的決策,都是由他親自作主。
此時以量子閱讀看完奏章后,李彥抬起頭來:“各州縣學子的名單既已報上,接下來的省試安排,也要有所調整,不可再按照傳統為之。”
蔡京道:“請殿下放心,此番解試和省試間隔僅有兩個月,各路驛站方面確保通暢,學子們齊聚燕京后,住宿方面早早安排,太醫院那邊也調配了幾位醫師過去,做到有備無患。”
李格非道:“學子們都擁護殿下的決定,只盼著早早開考,一展所學。”
李彥頷首:“雖然此次科舉的都是北方人,但考慮到路程,兩個月時間還是顯得倉促了,以后還會調整,而但凡這類改變,都要盡量考慮到天下人的適應,不可一意孤行。”
對于這位權力越大,卻依舊能約束己身的殿下,眾臣是真心敬服的:“殿下圣明!”
但李彥真正的目的,在場眾臣都沒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