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會議
今次科舉,依舊是三場,地方上州縣的解試、燕京中書省的省試和最后面圣的殿試,只是在時間上面做出調整,解試和省試僅僅間隔兩月。
以前的科舉長達大半年,主要是解試和省試間隔就半年,為了各地學子的身體著想,給予他們習慣京城環境的時間,不至于因為水土不服,生病導致發揮失常。
再看看后世明清對于趕考讀書人的待遇,宋朝當真是極為用心。
可太過用心,顯然不行。
宋朝過于抬高士大夫的地位,使得這個階層所享受的待遇,遠遠超出他們所能創造出的社會價值,新朝不會矯枉過正,變得重武輕文,再回五代,治理國家總要大量的文人,但肯定要著手壓制士大夫的地位。
不過人上去了,就很難下來,由奢入儉不光是難,而是太難了,所以李彥不會貿然將士大夫拉下來,使得社會動蕩,而是先從方方面面的細節做起。
此次科舉就是一個切入點,因為許久沒有舉辦,士子們都盼著呢,別說間隔兩個月,只要能足夠趕來燕京,再折騰我們都行。
這樣你情我愿的改變就很好,只要開了這個口子,對于科舉的改革還在后面,好多套組合拳等著……
文教先告一段落,李彥轉向都督府:“河東高托山已經伏誅,現在禍亂地方的,是一群害怕被公審的惡霸,依諸位之見,多久才能平亂?”
平亂之言,已然是以正統自居,眾臣也覺得理所當然,盧俊義目光微動,立刻道:“臣舉薦呼延指揮,這位出馬,一月之內,當能盡收河東!”
花榮道:“臣附議!”
李彥笑笑:“好,那就命呼延灼領永寧軍,入河東平叛。”
呼延灼的祖輩呼延贊,就是河東名將,由他帶兵收復河東,再合適不過,但此番由盧俊義和花榮提出,還涉及到軍內的一些明爭暗斗。
相比起楊志早早投效,又親入汴梁說服西軍投降,關勝和呼延灼屬于降將,能成為陸軍十大指揮使之二,是很有些異議的,不少人背后議論他們全靠家世,才能延續高位。
盧俊義和花榮作為左右都督,掌管都督府四部和十三位指揮使,需要以三軍統帥的風范,合理調節軍中各方關系,而不是以前光顧著打勝仗。
此番舉薦呼延灼,正是恰到好處。
不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則需要為戰爭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務,所以既然決定出軍,李彥又取出戶部的奏章:“河東的情況探明清楚,這項工作做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