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公孫瓚足足拉出了一萬人的騎兵,其中白馬義從占了三千人。 考慮到騎兵在古代戰場的地位,你便能意識到當時的公孫瓚有多強大。 袁紹這邊約莫也出動了三、四萬人左右,雖然人數大致與公孫瓚相當。 但袁紹這邊,基本上都是步兵,跟公孫瓚是比不了的。 尤其公孫瓚長期在幽州北部與鮮卑、烏丸作戰,并把這些異族打出了心理陰影。 其幽州軍團不可不謂強大,說是漢末戰力t0一檔都不為過。 公孫瓚建立的這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號稱“白馬義從”。 自己也被稱作是“白馬將軍”。 可謂是威震塞外,稱霸幽燕,風光無兩。 但袁紹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與魄力,成功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的公孫瓚。 成功贏得了北方主人翁的地位。 這就叫歷史歸因效應。 什么意思? 人們看歷史,總是喜歡以結果推過程。 因為你是失敗者,所以你之前所有的高明操作都是不對的。 因為你是勝利者,所以你之前所有的蠢貨行徑也都是造反有理。 袁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其實,袁紹自起兵以來,他真正只打輸了官渡這一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