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一個小目標
請人開著收割機來采棉花,一畝地140塊錢左右,這么算起來的話,機器采棉的損耗雖然大一些,但是要比人工采摘要劃算了。
如果自己買一臺棉花收割的話,還能更省錢,出個油錢和折舊費就行,而且自己家的棉花收割完畢后,還可以開著收割機,去別的地方賺那140塊錢一畝的工錢。
谷</span>2015年左右,買棉花收割機的人還不是很多,當時一個棉花收割季節,一臺收割機能收割一萬畝的棉花。
按照每畝地140塊錢工錢計算的話,扣除油錢和人工,買一臺國產收割機一年基本就能回本。
后來棉農們意識到收割機的好處,紛紛開始購買棉花收割機。收割機的數量變多了,工作自然就變少了,一臺收割機每年也就只能作業三四千畝地。
不過即便是這樣,買一臺國產棉花收割機,三年內也能回本。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棉花收割機作為農機,是能享受到國家農機補貼的,就比如生產建設兵團那邊,一臺棉花收割機的補貼能達到三十萬人民幣。
這樣算起來,棉農只需要花七八十萬,就能把棉花收割機開回家,用三年便回本,這還是非常劃算的。
未來那些種棉花的,一兩千畝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鬧,那種五六千畝、七八千畝、甚至上萬畝的種棉大戶都有不少,幾千畝的種棉大戶,當然有錢花七八十萬,買一臺棉花收割機。
而在九十年代末,還沒有那么多種棉大戶,小農種植為主的時代,花七八十萬買一臺棉花收割機,對于棉農而言,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富康農機的棉花收割機才剛剛研發出來,還沒有農機補貼。
產品研發出來了,而且還是自己獨家壟斷,按說可以大賺一筆,結果卻賣不出去,這的確挺糟心的。
“太貴了,老百姓買不起??!要不然就賣給外國人?”
這個想法從李衛東腦海中冒出,卻有馬上被他否決。
全世界種棉花的也就那幾個國家,當中只有美國人算是富裕,其他諸如印度、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一個比一個窮,估計也用不起棉花收割機。
美國人肯定是買約翰迪爾了,所以富康農機的棉花收割機,也只能有中國市場這一條路能走。
“還得在國內賣!”李衛東沉吟片刻,開口問道:“如果我們生產數量比較大的話,能把售價降到100萬以內么?”
岳安全心中計算了一番,隨后很肯定的點了點頭:“能。大規模生產的話,各種零部件的成本都會降低。即便是賣100萬一臺,我們也能有不錯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