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中文 > 重生之實業大亨為什么不寫了 > 第710章 挖煤的土包子

      第710章 挖煤的土包子

      當時國內房地產企業的老大,自然非萬科莫屬,這家老牌房地產公司,無論市值、銷量還是綜合實力,都是國內當之無疑的第一名。

      除了萬科這個老大之外,實力最為強勁的房企是幾家有央企背景的企業。比如海外發展公司,是中國建筑工程中公司控股的企業;華潤置地背后是華潤集團;保利地產背后是保利集團等等。

      那個時代有很多國有企業也紛紛向房地產行業投資,國企在融資方面是有優勢的,所以國企旗下的房企,也混的風生水起。

      央企背景的房地產巨頭之后,才輪到諸如恒大、萬達、富力、碧桂園、合生創展這一類的民營房地產企業。這些雖然是民營企業,但是在房地產行業當中也是佼佼者。

      除了這些本土企業之外,港資的房地產企業,也是中國房地產行業中不容小覷的一股勢力。

      港島的房地產行業比較發達,大陸房地產行業的很多規則,都是學習了港島。而港島就那么大的地方,開發潛力有限,所以港島的房地產商很早就在內地投資項目。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諸如長江實業、恒基兆業、新世紀、新鴻基等港資房企,就開始進入內地市場,公攤面積、樓花、按揭住房等新穎的房地產理念,對于剛剛起步的內地房地產市場而言,毫無疑問是一種沖擊。

      強大的資金儲備,以及地方上對于招商引資的歡迎,也使得港資地產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他們的野心。

      港島地產商成熟的運營經驗和商圈構建的模式,也成為了內地房地產企業學習的范本。

      入滬更是港資企業的重要戰略,1992年到1997年之間,剛起地產在上海拿了不少的土地,港資地產明顯是在押寶上海,第一批跨過黃浦江,開啟“浦東新區副本”的,也正是那些港資大老們。

      到了2006年的時候,港資地產在上海灘的版圖達到了巔峰,港資六大房產商在上海灘撒下重金投資,從南京西路到淮海中路,從靜安寺到徐家匯,八成的高端工務中心和甲級寫字樓,都是港資經營。

      所謂盛極則衰,次貸危機讓房地產棋盤發生了反轉,內地的房地產企業迅速的發展壯大,很多內地房企也學會了港資地產的商業和運營模式,而且運作的更好,港資房企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逐漸開始收縮業務。

      2013年以后,港資企業紛紛進入到“賣賣賣”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長江實業的李超人,連續多年拋售內地資產,套現上千億,當時的新聞也經常有報道。

      外國經濟學家也借此唱衰中國經濟,“中國崩潰論”又被炒作起來,國內也有網民說,別讓“李某人”跑了!

      但是以幾年后的眼光看,當時港資房企撤退,純屬是競爭不過內地房企,所以只能盡早套現離開。

      當年港資進入到內地市場時,第一大優勢是資金雄厚。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內地房企的發展壯大,港資房企的資金已經沒有優勢了。

      港資房企的另一大優勢是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這一點也被內地企業學的差不多了,甚至是青出于藍,最起碼在本土化運營方面,內地企業是更勝一籌的。

      港資房企的兩大優勢全無,在競爭上很難取得優勢,自然只能暗然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