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羅剎正使
把一個平均身高比較低的國家,稱為倭國,就像當著太監(jiān)說不行一樣,說明老祖宗當初對日本確實不是太尊重。
但羅剎國這個稱呼,其實來歷則比較復雜。主要的鍋要由曾經統(tǒng)治過他們的蒙古人民來背一下。
當初蒙古人民征服了羅剎國,自然要搞清楚這個地方叫做什么,然后當?shù)厝擞脧椛嗾Z嘟嚕了一個詞兒“RocIA”。
蒙古人民雖然會喊麥和黑怕,但對彈舌語不是很精通,于是他們按照發(fā)音,編了一個適合蒙古人舌頭的詞“oRoIA”。
而這個詞比較符合蒙古人民的舌頭,但對漢族人民的舌頭并不友好,于是漢族人又對這個詞進行了一次翻譯,發(fā)現(xiàn)發(fā)音接近漢字的“羅斯”或是“羅剎”。
那為什么最終漢族人民選擇了“羅剎”這個詞呢?這就牽涉到翻譯這門學問,請容我解釋一下。
…。。
對漢語翻譯學有研究的讀者,都知道一件事兒,中國人在翻譯學這方面,一向是看不起直接的音譯的。
中國的翻譯家講究“信”“達”“雅”,這雖然是清朝翻譯家嚴復先生總結出來的,但在他沒總結之前,中國翻譯界從古至今,也是一直這么干的。
“信”是指翻譯外國話時,要能準確地表達原意,不能憑臆想胡亂篡改。
比如“壓脈帶”,這個詞你就不能直接翻譯成“壓住脈搏的帶子”,雖然聽起來確實很像,而是要根據日語本意,至少翻譯成“不要,停”。
“達”是指翻譯外國話時,不要拘泥于原文形式,而要以通順合理為主。
比如“壓脈帶”,在一段完整的對話中,你就不能簡單翻譯成“不要”,而要根據上下文,判斷清楚究竟是“不要,停”還是“不要停”。
“雅”是指翻譯外國話時,不要只顧著意思的準確,還要有一定的文采,不能太俗,最好是有現(xiàn)成的詞語能表達其含義,不要完全生造詞語。
比如“壓脈帶”,在一個完整的場景中,結合上下文及對話的一男一女的身份。
當然也可能是一男多女,一女多男,一男一男,一女一女,多男多女,因為翻譯的是日語,所以什么情況都可能遇到。
總之你需要根據上下文及對話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尋找到合理的詞匯,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
例如男女雙方都是平民,那直接翻譯成“不要,停”就可以了,但如果雙方是貴族,那就要翻譯成“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